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泥鳅养殖最好方法)

花匠人从多个角度为你分享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泥鳅养殖最好方法),让你更加了解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泥鳅养殖最好方法),包含农业百科相关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形状特征、文化等农业百科知识。

  本篇文章为你整理了关于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泥鳅养殖最好方法)的详细内容,包含有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 泥鳅养殖教程大全 泥鳅怎样养殖的简介 泥鳅养殖技术教程,希望能帮助你了解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

  现在,咱们就到山东省的微山湖畔去看看,泥鳅是怎样养殖的。一、 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建设1 养殖场的正确选址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2 养殖场总体布局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

  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

  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

  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

  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二是处理池塘的边缘。

  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三是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差,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差的水排出去。

  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二、 泥鳅的人工繁育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

  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 选择健壮的亲鳅 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发情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生殖器突出。3 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

  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

  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

  

红掌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红掌的土壤需要足够的疏松,可在土壤中放置树皮来提高根系的保水与透水能力。红掌的最佳生长温度在十八至二十八度左右,放置在散光环境中就可以。

 

  最佳生长湿度在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春秋每隔三四天浇水一次,夏天一天浇水一次,冬天五六天浇水一次。

  此外,冬季时给红掌浇水要选择在正午或用常温水,如果是在北方,要将它移至室内。 一、养殖方法: 1、土壤:养殖红掌的土壤与其它花卉一样,都需要排水性好、透气性强、肥沃力适中的土壤。不过由于红掌属于附属植物,所以它的根须比较弱,因此我们需要在盆土中放置一些树皮,以此来提高红掌根系的透水与保水功能。 2、温度:红掌的最佳生长温度是十八至二十八度左右,所以当温度远远高于二十八度时,我们需要采取降温措施,而当温度远远低于十八度时,我们需要采取保温措施。

   3、水分:浇水的量需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定量。在春秋两季,最好是每间隔三至四天浇水一次,而在炎热的夏季,每一天就需要浇水一次,在冬季一般五天浇水一次。 4、阳光:红掌属于喜阴的植物,所以不能长时间的将它养殖在全光的环境中,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因此为了提高红掌的生长速度,我们最好是将其养殖在散光的环境中,这样既能维持基本的光合作用,又不会过于阴暗。 5、湿度:红掌的最佳生长湿度是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所以当红掌长势较好却迟迟不开花时,就表示湿度没有达到。 二、注意事项: 1、如果是北方的朋友,那么在冬季最好是将红掌移到室内来养殖,避免红掌被冻伤。

   2、在冬季浇水的次数不能太频繁,最好每隔五六天浇水一次,而浇水的时间最好是正午,或是使用常温水来浇灌。

  

火头鱼如何喂养

乌鳢苗种繁育及养成技术研究王延学 王慎光 赵建国 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是一种淡水名优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滋补和健身双重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鳢的生产过去以捕捞野生为主。

  近几年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人工养殖正在成为乌鳢生产的主要方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亲鱼培育、人工催产、鱼卵孵化、鱼种培育、成鱼养殖摸索一套实用的乌鳢养殖技术。1 苗种繁育1.1 亲鱼的准备1.1.1 亲鱼来源 试验用乌鳢亲鱼取自微山湖野生乌鳢,年龄2~3龄,体重1kg左右。

  体质健壮、无伤病。亲鱼于催产前一年的秋天进行选择,经过秋末和早春的培育,体质较好,成熟程度比较一致。1.1.2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池使用一面积50m2的水泥池,池底铺有20cm左右的泥土。

  秋天放鱼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20cm深水位,每平方米用生石灰量0.15~0.20kg,清塘7~10d后,碱性消失,放养试水鱼安全后,再放养亲鱼。该池放养亲鱼120kg,放养密度每平方米2.4kg。春季水温15℃以上开始投喂,饲料以鲜活野杂鱼为主,在鲜活饲料供应不足时,适量投喂小型干杂鱼虾。

  干杂鱼虾投喂前用温水泡透。随着水温的升高,投喂量逐渐加大。为了促进亲鱼性腺成熟,每隔半个月左右冲水一次,每次半小时。

  1.2 催产1.2.1 雌雄鉴别 雌性乌鳢背部、体侧鳞片较松散,身体呈深绿色,腹部白色,鱼头吻端较尖,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松软,把鱼体腹部朝上,中间明显下陷,生殖孔大而突出,圆形,呈红色。雄性乌鳢背部、体侧呈墨绿色,颜色较深、发黑,鱼头吻端较宽,腹部有灰黑色斑点,生殖孔较小,呈三角形。1.2.2 注射催产药物 试验选用宁波激素制品厂生产的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鲫鱼脑垂体。鲫鱼脑垂体临用前自活鲫鱼脑部取出,研碎后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一起,用0.7%的鱼用生理盐水溶解使用。

  剂量为雌鱼每千克体重用绒毛膜激素1000国际单位、加垂体一个,雄鱼减半。采取胸鳍基部法注射。1996年6月5日上午11时,共催产12组(♀∶♂=12∶14),平均体重1kg。注射催产药物后放入产卵池。

  1.2.3 产卵 产卵池为一40m2的水泥池,池底有20cm的泥沙,池中生有苦江草,约占水面三分之一左右。为了帮助乌鳢建产卵巢,又投入了一部分新鲜水草。乌鳢产卵过程中喜静怕光,我们用竹竿架上苇席把产卵池的一半进行了遮光处理。6月7日至24日,产卵6组,产卵2万余粒。

  产卵都集中在遮光的苇席下。产出的鱼卵呈金黄色,自然聚集在一起。1.3 孵化 产出的鱼卵在产卵池中进行自然孵化,考虑到乌鳢有护幼的习性,没有把亲鱼捕出。

  产卵后向亲鱼投喂死的小野杂鱼,防止亲鱼饥饿捕食鱼苗。孵化水温20~25℃,约35h,孵化出鱼苗1.5万尾,孵化率为75%。鱼苗体长约0.5cm,身体呈黑色,成群在水表层游动。

  刚孵化的鱼苗有一个大卵黄囊,脂肪含量很高,鱼体很轻,不能潜入深水。这个阶段用苇席搭棚遮阴,防止暴晒、防雨。本试验中,曾遇暴雨,大雨点落入池中溅起的水滴把鱼苗带到池壁上。晴天后,池壁上干死的鱼苗贴了黑黑的一层。

  静水孵化过程中,晴天中午阳光暴晒,水温可达30℃以上,也会把鱼苗晒死。1.4 鱼种培育1.4.1 乌仔阶段 把孵化的鱼苗1.5万尾放入一个44m2的水泥池中进行鱼苗培育。鱼苗孵出的3~4d内,由卵黄囊提供营养,不需喂食。

  第5d,卵黄囊消失,体长约0.7~0.8cm,开始投喂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每天投喂枝角类0.5kg,随着鱼苗的生长,投喂量逐渐增加。培育15d,7月13日,鱼苗长至2cm,存活量1万尾,成活率为67%,共投喂枝角类约10kg。1.4.2 鱼种阶段 把2cm长的乌鳢乌仔进行分塘。

  在44m2的水泥池中定塘2000尾进行鱼种培育。开始投喂以枝角类为主,10d以后,陆续投喂小鱼、小虾等鲜活小型野杂鱼,并对乌鳢进行驯化,定时、定点、定量投喂。驯化以敲击水桶声为信号,喂饲前敲桶2min,约10d,基本上形成了条件反射,听到敲桶声,自然向投喂点聚集。

  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鱼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乌鳢鱼种体长的三分之一。经过124d的养殖,共投喂饲料鱼552kg。于1996年11月15日干池验收,该池�。

  

昙花如何养殖

养殖方法 光照和温度 昙花喜欢半阴、温暖的环境,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之间。

 

   夏季气温过高时,要将昙花放在无直射光的地方遮阴。

  冬季气温低,则需要将昙花搬入室内越冬,放在室内向阳处,要求光照充足。越冬温度在10-12℃之间,可耐5℃左右的低温。 水肥管理 昙花在夏季要多浇水,但不能有积水,也不能雨淋,会烂根。可以在早晚喷水1-2次,以增加空气湿度。

  春、秋季两季要减少浇水,冬季则要控制水分,保持盆土不太干即可。 昙花只有有足够的养分才能正常开放。 昙花在生长期每半月可以施一次腐熟饼肥水。

  春秋季每月施氮肥一次,浓淡相宜。冬季要停止施肥。昙花在开花期可以增施一次骨粉或过磷酸钙。

   水肥管理得当,能延长开花时间。水肥过多,则会造成徒长。 土壤 昙花常用排水良好,肥沃的腐叶土,要求土壤富含腐殖质、排水性能好、疏松肥沃。

  可以使用沙质土壤。 繁殖方法 昙花的繁殖常用扦插繁殖,可以枝插,也可以叶插,生根较快。 昙花还可以进行播种,至开花要较长的时间。 注意事项 昙花需要做好水肥管理,严格控水,合理施肥。

  水肥不足不易开花。 昙花忌强光暴晒,必要时要遮阴。避免盆内积水,夏季不要雨淋,容易烂根。 盆栽昙花由于变态茎柔弱,应及时绑扎或立支柱。

  

养殖泥鳅的方法

1.池塘建设

 

  在养殖泥鳅的池塘周围,需要高出水面40厘米,坡度60℃~70℃,深度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池塘周围要用网、塑料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蛇、老鼠等敌人进入养殖区。

  此外,进水口和出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敌害生物、野生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2.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泥鳅前,清理池塘很有必要。水深达到10cm后,就要用生石灰做成泥浆,然后洒水,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放养前三天施底肥。

  3.播种。

  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4.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

  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泥鳅长到2cm时,加深水位至50cm,施肥水质,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泥鳅的养殖水质非常重要。

  除了一周换一两次水,还需要经常施肥,保持水的黄绿色。

以上就是花匠人为你整理的泥鳅养殖技术,怎样养泥鳅,泥鳅(泥鳅养殖最好方法),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农业百科知识,请持续关注花匠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