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马铃薯晚疫病又叫)

花匠人从多个角度为你分享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马铃薯晚疫病又叫),让你更加了解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马铃薯晚疫病又叫),包含农业百科相关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形状特征、文化等农业百科知识。

  本篇文章为你整理了关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马铃薯晚疫病又叫)的详细内容,包含有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 马铃薯晚疫病病症类型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形态图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帮助你了解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

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m(Mont.)de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 1.病原形态 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纽扣状吸胞伸入寄主细胞吸取养分。

 

  在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孢囊梗2~3丛从寄主的气孔伸出,纤细,无色,1~4分枝,每个分枝的顶端膨大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大小22~23μm6~24μm,顶部有乳状突起,基部有明显的脚胞。孢囊梗顶端形成一个孢子囊后,可继续生长,而将孢子囊推向一边,顶端又形成孢子囊,最后孢囊梗成为节状,各节基部膨大而顶端尖细。 在自然条件下,晚疫病菌在世界大多地区都不产生有性态,只有在原产地墨西哥一带,病叶中经常产生大量卵孢子。

  两种不同的交配型(A1,A2)在人工培养基上交配可以产生卵孢子。卵孢子圆形,直径24~56μm。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在芽管的顶端产生孢子囊。

  此外,晚疫病菌还能在菌丝内部形成休眠的褐色厚垣孢子。目前,许多国家相继发现A2交配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2.病原生物学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

  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为4~30℃,多在15℃以上形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3~30℃,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7~25℃。

  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菌从气孔向外伸出孢囊梗。孢子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孢子囊在低湿、高温的条件下很快失去生活力,游动孢子寿命更短。但在土壤中的孢子囊,在夏季条件下可以维持生活力达2个月。

   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专化性很强的真菌,一般在活的植株或薯块上才能生存,但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也可以生长,如在煮麦片、菜豆粉和V8等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 3.病原菌生理分化 早在1919年就发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晚疫病菌有许多生理小种,目前采取“致病疫霉生理小种国际命名方案”(Black,1953)命名。此方案用16个抗病型品种作鉴别寄主,它们由4个基因型R1、R2、R3、R4组合而成。

  相应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有(0)、(1)、(2)、……(1,2)、(1,3)……(1,2,3,4)等16个生理小种。各小种都能侵染不具任何抗性基因的品种(r);其他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种,只能被相对应的小种侵染。如1号小种能侵染R1基因品种,2号小种能侵染R2基因品种,依次类推。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茄属的很多种上又发现了新的抗病基因型R5、R6、R7、R8、R9、R10、R11以及Rx、Ry、Rz等。

  利用这些基因的各种组合,又可区别出晚疫病菌的许多生理小种。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是怎么样的

potato late blight 黄河 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减产30%。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

  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冯·马蒂尤斯(von 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1863年德巴利(de 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这些地区损失30%~50%。以后的10年内又有5年是流行年。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和块茎。发病后叶部病斑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马铃薯成片早期死亡,并引起块茎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叶上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整齐,周围有一褪绿圈。

  在潮湿条件下,病部与健组织的交界处有一圈白霉层,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块茎上的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微下陷不变软,切开后可见深度不等的锈褐色坏死斑,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 病因 病原物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卵菌,霜霉目。

  病菌孢囊梗分枝明显,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有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为21~38×12~23(微米),一端有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有2根鞭毛肾形游动孢子,失去鞭毛后,形成球形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再长出穿透钉侵入到寄主内(见图)。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9~22℃。

  在低温10~13℃下形成游动孢子,在温度超过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成芽管。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对湿度。萌发与侵染都要有水滴。所以晚疫病多在阴雨潮湿气温偏低的地区与年份发生。

  致病疫霉寄主范围窄,除马铃薯外只侵染番茄。 有性繁殖的卵孢子(见图)在不同交配型(A1和A 2)同时存在下才能形成,大小为24~26微米。原只在墨西哥报道有两种交配型,在田间可形成卵孢子。现英国等地也有零星报道,但其它地区卵孢子还未成为越冬病菌的主要来源。

  卵孢子在马粪浸液或氧化剂内并加光照的情况下,能在两个星期内萌发,长出顶端会形成孢子囊的芽管。晚疫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53年国际上按抗病显性基因建立了统一的命名系统,并发现了预计存在的小种,后因新显基因的不断引入,小种数也就相应增加。 马铃薯晚疫病菌 1.从寄主气孔抽生出的孢囊梗及孢子囊;2.孢子囊萌发;3.卵孢子(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著《农业植物病理学》)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休止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发展成菌丝,以吸器伸进细胞内吸取养分。致病疫霉除卵孢子外不能在土壤或病残组织中长期存活和耐严冬的低温,但有形成厚垣孢子存活3个月的报道。

  在一年一作地区冬季漫长,晚疫病的初侵染源为发病而不严重的薯块,收藏入窖而越冬。来年的和健薯一起播种到地里,病菌随温度转暖而活动,沿着幼苗的茎秆长到地面。气候温暖潮湿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长出孢子囊侵染叶片与邻近的健苗,经过几次再侵染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病叶后成为发病中心才被发现。

  此时若气候继续潮湿,短期内全田发病。西南地区由于冬季较温暖和有马铃薯植株存在,且多雨潮湿,加上有垂直分布的多种种植制,晚疫病能在早期发生,侵染源不限于本田的病薯。晚疫病的流行主要由温湿度是否适宜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品种的抗病性而定。

  据1951~1961年11年中国张家口地区的资料统计,发病严重的6年中,6、7、8三个月的降雨在200毫米以上,而且连续三年旬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高湿旬次数愈多,病害愈严重。病菌传播距离主要在初侵染源附近,但不排除少数能传到几公里以外。 病害控制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保护相结合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①选用抗病品种。

  中国已育出上百个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的威胁。②减少菌源。首先要从无病留种开始。

  留种田除严格进行化学保护外,还应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新薯。提倡割蔓晒地两个星期后收获,在入窖、播种前淘汰并处理好病薯。③化学保护。根据气象条件和发病中心的出现进行晚疫病流行的预测预报,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

  喷药次数因药剂种类和气象条件而定。药剂种类有波尔多液、代森锌、代森铵等保护剂和内吸杀菌剂瑞毒霉等。 马铃薯纤块茎病 potato spindle tuber 何小源,周广和 由类病毒引起,为害马铃薯块茎的一种病害,192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马铃薯上首次发现,1962年美国雷默(Raymer)等发现番茄是该病的良好鉴别寄主,1971年雷默与迪内(Diener)确定病原为一种低分子量的RNA引起,迪内把这种新的病原命名为类病毒(Viroid)。

   分布和为害 该病是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和阿根廷等国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黑龙江和青海省开始发病,近年来,山西、内蒙古、河北�。

  

植物疫病怎样有机防治

主要指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引起的。表现为叶斑、幼苗猝倒、根茎腐、冠腐、枝干溃疡和腐烂等,植株受害部位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黑褐色水渍状病斑,可迅速引起病部的坏死和腐烂,潮湿时,病部尤其是叶背面产生疏松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疫病可导致对植物的毁灭性破坏。

  在全世界广泛分布,高温、高湿地区尤其猖獗。在中国对农业威胁较大的疫病主要有由棕榈疫霉 (P.palmivora)引起的割面条溃疡和季风性落叶病、胡椒瘟病,由寄生疫霉(P.nicotianae var.parasitica)引起的剑麻斑马纹病,由致病疫霉 (P.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见彩图[马铃薯晚疫病])疫霉属真菌中不同种的寄生性程度差别很大,寄生程度高的如致病疫霉有生理分化现象,存在许多不同的生理小种。各种疫霉菌的寄主范围也很不相同,如致病疫霉只侵染 1~2种植物,而樟疫霉可危害50科273个属。

  有的一种植物上可以发生好几种疫霉病,如、柑橘、、等。病菌以卵孢子、厚壁孢子或菌丝体越冬,寄生程度高的疫霉菌在植物的枝条、贮藏器官或病残体上存活,寄生程度低的还可在内存活。以孢子囊内的游动孢子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从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在田间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由于病程短,再侵染发生频繁,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疫病的流行速度特别快。防治可采取选育抗病、做好田园清洁、减少侵染源,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

  由于疫病流行速度快,生长季应做好发生和流行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喷药控制蔓延。药剂中铜制剂、有机硫剂、有机氯剂等是较好的保护剂;乙磷铝和瑞多霉是较好的内吸治疗剂。

  

什么是土豆晚疫病t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卵菌病害。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1] 中文学名致病疫霉拉丁学名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界真菌界门鞭毛菌亚门分布区域世界性病害形态特征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

  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病害分布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一般减产30%。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 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冯·马蒂尤斯(von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1863年德巴利(de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

  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这些地区损失30%~50%。以后的10年内又有5年是流行年。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3)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5)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6)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因此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取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马铃薯现蕾前或降水(阴天湿度大)时,开展中心病株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田间大面积普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块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进行封锁控制,每隔7-10天喷施 1次,连喷3-4次。进入现蕾期后开展大田普查,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一是施用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

  在出苗率达95%时,要及时喷施保护性药,即: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用药量175~225克;或70%安泰生,每亩每次用药量150~200克;或75%猛杀生,每亩每次用药量125~150克;或68.75%易保,每亩每次用药量75~94克预防的效果很好。 二是及时施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当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每亩每次用25%甲霜灵或50%代森锰锌8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0克硫酸铜加500克生石灰加50公斤水兑成等量波尔多液喷雾,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晚疫病的孢子囊产生于马铃薯叶背,因此在晚疫病已有发生,喷施药剂时,在喷叶面的同时,对叶背及地面也要进行药剂喷施,这样才能达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效果。

以上就是花匠人为你整理的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物表现形态有哪些(马铃薯晚疫病又叫),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农业百科知识,请持续关注花匠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

  • 米兰花怎么修剪造型几月份修剪(米兰花修剪方法时间)
  • 马铃薯施肥技术要点(马铃薯施肥技术要点是什么)
  • 满天星多久多久浇水一次 满天星多久浇一次水(满天星多久浇水一次-)
  • 卖鱼养殖业的情况(卖鱼养鱼技术)(卖鱼养鱼的方法和技巧)
  • 芒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措施(芒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措施有哪些)
  • 毛豆什么时候上市 几月份上市(毛豆一般什么时候上市)
  • 猕猴桃根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猕猴桃根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
  •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鳊鱼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 梅花在冬天开花吗(梅花在冬天开花吗视频)
  • 毛白杨良种繁育与栽培技术(毛白杨育苗技术规程)
  • 美人蕉一年开几次花(美人蕉一年开几次花期)
  • 满天星怎么做干花能保持颜色 怎么插花瓶好看(满天星干花教程)
  • 麦茬辣椒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麦茬辣椒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美女樱多久开花一次(美女樱多长时间开花)
  • 棉花伏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棉花伏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 满天星一年开几次花(365天开花不断的花卉)
  • 玛格丽特是多年生吗(玛格丽特是几年生的)
  • 没有臭味的牛棚是怎样的走进澄迈慧牛饲养基地探寻秘诀(澄迈和牛养殖基地)
  • 马尾铁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放在家里怎么养护能养活)(马尾铁怎么养修剪)
  • 马蹄的种植方法 马蹄如何种植(马蹄怎么种植专家解答)
  •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