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的饲养管理论文)

花匠人从多个角度为你分享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的饲养管理论文),让你更加了解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的饲养管理论文),包含农业百科相关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形状特征、文化等农业百科知识。

  本篇文章为你整理了关于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的饲养管理论文)的详细内容,包含有牦牛的饲养管理 牦牛的饲养管理方案设计 牦牛的饲养管理应注意哪些方面 牦牛的饲养管理论文设计提纲,希望能帮助你了解牦牛的饲养管理。

  

牦牛的饲养管理

牦牛饲养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生产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牦牛群间都有差异。绝大多数地区的牦牛仅只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它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所需的营养。

 

  就是在冬春冷季,天然草地牧草枯萎、饲草缺乏的情况下,除少数体弱、难以度春的幼龄牦牛和母牦牛,补给少量的干草或青贮牧草外,一律不给补饲。

  牦牛群的管理,则随气候季节而定。一、牦牛的放牧牦牛的放牧多数地区采用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数地区实行围栏分群放牧。1.牧场的划分牦牛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属于高寒草地气候,只有冷、暖季节之别,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因而一般将牧场划分为夏秋、冬春两季,即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牧场。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牧场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离定居点的远近和交通条件等。夏秋牧场选在远离定居点,海拔较高,通风凉爽,蚊虻较少,有充足水源的阴坡山顶地带;冬春牧场则选在定居点附近,海拔较低,交通方便,避风雪的阳坡低地。牦牛分布的有些地区,属高山狭谷地貌,牦牛可利用的草地总面积虽很广阔,但被深谷分隔为相对“零星”的草地,往往一个村、组、户使用的草地分散在几条山梁上,每一牦牛群只使用其中一、二个山梁的草地。

  因此,也有将牧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只是春、秋牧场使用的时间短、面积较小,似由冬牧场去夏牧场,或由夏牧场回冬牧场的过渡性牧场。该地区多以山沟、林边草地为冬牧场,以岭端草甸为夏牧场,山坡地带为春、秋牧场。

  2.牦牛群的组织为了放牧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对牦牛应根据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进行分群,避免混群放牧,使牛群相对安静,采食及营养状况相对均匀,减少放牧的困难。牦牛群一般分为:①泌乳牛群,又称为奶牛群。是指由正在泌乳的牦牛组成的牛群。

  每群100头左右。对泌乳牦牛群,应分配给最好的牧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使其多产乳,及早发情配种。在泌乳牦牛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未产犊仍继续挤乳的母牦牛,数量多时可单独组群。②干乳牛群,又称为干巴牛群。

  该牛群是指由未带犊牛而干乳的母牦牛,以及已经达到初次配种年龄的母牦牛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是指由断奶至周岁以内的牛只组成的牛群。幼龄牦牛性情比较活泼,合群性差,与成年牛混群放牧相互干扰很大。

  因此,一般单独组群,且群体较小,以50头左右为宜。④青年牛群。是指由周岁以上至初次配种年龄前的牛只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

  这个年龄阶段的牛已具备繁殖能力,因此,除去势小公牛外,公、母牛最好分别组群,隔离放牧,防止早配。⑤育肥牛群。是指由将在当年秋末淘汰的各类牛只组成,育肥后供肉用的牛群。

  每群150~200头,在牛只数量少时,种公牛也可并入此群。对于这部分牦牛可在较边远的牧场放牧,使其安静,少走动,快上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加快育肥速度。

  不过上述牦牛群的组织和划分,以及群体的大小并不是绝对的,各地区应根据地形、草场面积、管理水平、牦牛数量的多少,来因地制宜地合理组群和放牧,才能提高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3.牧场的合理利用夏秋和冬春牧场的利用时间,主要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和气候而定,一般各用半年。每年夏初(4~5月),整群分群后开始出牧,由冬春牧场转入夏秋牧场;每年冬前(11~12月),清点圈存数后,转入冬春牧场。但由于受草场面积和气候的影响,往往夏秋牧场利用不足,而冬春牧场利用过度,其结果反应出草、畜供需间的矛盾大,出现季节性的不平衡,在冬春季牦牛基本上呈半饥饿状态,掉膘严重。

  人们对牦牛乳、肉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市场价格上升,且与绵羊毛、肉之间的比价失调,饲养牦牛比饲养其他家畜的经济效益高,收入多;加上受“牛”是财富的传统观念影响,牦牛的存栏数持续增长,绵羊、山羊饲养量却有所下降。导致牦牛在草地畜种结构中的比例失调,使本来已不太合理的牛、羊比例更为不合理;使冬春季牧场的草畜矛盾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优化牦牛种群结构,控制或减少牦牛数量的发展,才能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以求提高牦牛乳、肉等产品量及经济效益。

  牦牛群在夏秋季牧场上,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天搬迁一次放牧地。其搬迁的方向和路线,应基本固定,年年如此。两放牧地的距离,以不超过20千米为宜。搬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人、畜、帐篷设施等同时迁移,牦牛群在迁移途中基本上不采食,待到新牧地后再放牧。

  另一种是人、帐篷设施等搬迁到新牧地,而牦牛群照常放牧,不随人、物一起走。只是出牧的方向朝着新的牧地,并逐渐向新牧地靠拢,晚上收牧于新牧地。冬春季牧场上牧地的搬迁,其间隔时间可延长一些,一般在一个冬春冷季里,搬迁2~5次。

  如牦牛群小,并有条件给以一定量的补饲的,在一个冷季里也可以不搬迁。4.棚圈放牧牦牛的草地上,除棚圈及一些简易的配种架、供预防接种的�。

  

牦牛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我国牦牛饲养管理水平和技术措施,受牦牛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和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技能,风俗习惯,甚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既有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又有原始传统的自然生产方式,现代和原始的生产技术相互并存,这是我国牦牛饲养管理的一大特点。

 

  但从总体而言,牦牛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没有脱离“靠天养畜”的范畴,只依靠天然草地牧草,获取它维持生命、生长、繁殖等所需的营养物质。

  牦牛群的饲养管理则随季节而定,具体概括为:

  夏初:接产护犊,整群分群,去势阉割;

  入夏:抓绒剪毛,预防接种,药浴驱虫;

  夏秋:挤乳制乳,抓膘配种,打草贮草;

  冬前:淘汰屠宰,清点圈存,整修棚圈;

  入冬:停奶保胎,保膘度春,进入冬房;

  翌春:少量补草,控制死亡,丰年在望;

  牦牛的饲养管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哪些

(1)饲养优良牦牛品种

 

  选择良种牦牛饲养,可采取以下方法:后备公牛分三步选留,半岁初选、一岁半再选、两岁半定选。落选者一律阉割,定选的公牛投入母牛群中竟配,能力弱者淘汰。

  后备公牛应当来自选育群或核心群经产母牛的后代中,对其父的要求是:体格健壮,活重大,悍威强但不凶猛,额头、鼻镜、嘴、前胸、背腰、尻部要宽,颈粗短、厚实,肩峰高长,尾毛多,前肢挺立,后肢支持有力,阴囊紧缩,毛色符合品种标准要求。

  母牦牛的选择应当着重于繁殖力,初情期超过4~5岁而不受孕者、连续3年空怀者、母性弱不认犊者都应及时淘汰。

  (2)开展杂交改良

  开展种间杂交,主要有二元杂交、轮回杂交和终端杂交三种模式。二元杂交即用普通黄牛和培育品种公牛交配或人工授精生产犏牛。轮回杂交即用一个培育品种公牛配母牦牛生产犏牛,再用培育品种公牛配母犏牛,生产F2代。

  终端杂交即用一个品种公牛配牦牛产犏牛,再用另一个品种公牛配母犏牛,所生F2代无论公、母牛全部育肥产肉。这样既提高了F2代的经济价值,又防止各类杂种牛的扩散,保持了经济杂交的持续进行。

  (3)导入野牦牛基因

  导入野牦牛优良基因是将野牦牛的血液导入家牦牛,达到改良复壮的目的。

  野牦牛是家牦牛最近的祖先,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体格健壮,体型外貌一致,基因纯合度高,属于优势的“原生亚种”。而家牦牛管理粗放,无科学选育,近交严重,加之掠夺式的经营,体格变小,生长缓慢,生活力降低,属于退化的“驯化亚种”。据试验测定,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一代及其横交后代初生重、6月龄重、日增重、1.5岁重和2.5岁重提高幅度分别为13.72%、24.87%、27.7%、34.2%和37.6%。

  牛犊越冬死亡下降4个百分点,母牛初情期提前一年。在牦牛产区,当配种员技术熟练时,在野外可采用“驮牛试情,人工保定,现场解冻,人工输精”,完成授配。尚无人工授精条件的可购含1/2野牦牛血的横交公牛,按1∶20的公母比例投入家牦牛群中自然交配。

  (4)建立补饲制度

  建立补饲制度。当前犊牛以10%的死亡和25%~30%的体重损失度过枯草期。所以在枯草期对母牛、犊牛进行补饲,以减少体重损失,对缩短体重补偿期,提高养殖效益十分重要。

  (5)延长牦牛采食时间

  牦牛终年放牧,采食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其营养水平。

  青草期每天放牧14小时以上,才可达到应采食量的90%,以满足基本需要。

  (6)精心培育犊牛

  犊牛培育采取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犊牛,6月龄体重达到135千克以上,18月龄发情受孕,顺利产犊。实验证明,只吃1/3奶量的犊牛,6月龄体重才达到60千克,3~4周岁初情期才到来,产犊困难,公牛精液品质差。

  (7)适时出栏

  牦牛18月龄出栏,可以给生产实践留出灵活性选择。

  此时牦牛出栏,恰好活重及肌肉增长的旺盛期刚刚结束。18月龄牦牛虽然经历了一个冬季,但牦牛具有补偿生长特点,其出生后第一冷季,造成的生长停滞下降,到第二个暖季生长季节时,甚至比未受限制时增重还要快,能很快恢复体重。在传统的牦牛产品中,肉、乳、皮、毛、绒平分秋色,没有突出重点。牦牛犊当年育成出栏,或18月龄出栏,则突出了牦牛肉,把肉当做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生产。

  (8)减少牦牛饲养数量

  现在牦牛饲养周期太长,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育成出栏。牦牛从出生到4岁时,经过4个冬季,累加减重量相当于2头牦牛的净肉量。牦牛在4~5岁时,暖季增重与冷季减重几乎持平。

  牦牛年龄越大,单位增重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饲养时间越长,度过冬季的次数越多,损失活重的数量也越大。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实行牦牛减员政策,是牦牛产业化的突破口。这样商品畜就不必再度过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

  需要越冬的只有数量较少的母畜种畜,减少了对棚圈草料的需求,可以将宝贵的数量极少的饲草饲料和棚圈资源,留给基础母畜使用。同时也减轻了冬春草原放牧的压力,保护了冬春脆弱期的草原生态。

  

养殖牛的基本知识

牛养殖技术:放牧牦牛的草地上,除棚圈及一些简易的配种架、供预防接种的巷道圈外,一般很少有牧地设施。牦牛的棚圈只建于冬春牧地,仅供牛群夜间使用。

 

  多数是就地取材,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几种类型。

  泥圈是一种比较永久性的牧地设施,一般应建在定居点或离定居点不远的冬春季牧场上。一户一圈或一户多圈。主要供泌乳牛群、幼牛群使用。泥圈墙高1~1.2米,大小以200~600米为宜,在圈的一边可用木板或柳条编织后上压粘土方式搭建棚架,棚背风向阳。泥圈可以单独建一圈,也可以二、三个或四、五个圈相连。圈与圈之间用土墙或木栏相隔,有栏内相通。

  在顶端的一个圈中,可建一个本栏巷道,供预防接种、灌药检查等用。是利用牛粪堆砌而成的临时性牧地设施。

  当牦牛群进入冬春冷季牧场时,在牧地的四周开始堆砌。方法是每天用新鲜牛粪堆积15~500px高的一层,过一昼夜,牛粪冻结而坚固,第二天又再往上堆一层,连续几天即成圈。粪圈有两种:一是无顶圈,如象四堵围墙那样,关栏成年牦牛,面积较大,可防风雪。

  另一种是有顶圈,关栏犊牦牛,其形状如象倒扣的瓦缸,基础如马蹄,直径约1米,层层上堆逐渐缩小,直至结顶,高约1米,正好可关1头犊牛。圈的开口处与主风向相反,外钉一木桩,犊牦牛栓系在桩上,可自由出入圈门。圈内可垫一些干草保暖。

  是一种半永久性的,经修补后第二年仍可利用的牧地设施。在冬春季牧场上选择避风向阳处,划定范围,利用范围内的草皮,堆集而成的圈。草皮堆高60~2500px左右,供关栏公牦牛和驮牛。

  用原木取材后的边角余料围成圈,上面可盖顶棚,用于关栏犊牦牛。木栏圈可建在泥圈的一角,形成圈中圈,即选取泥圈的一角,围以小木栏,开一低矮小门。圈内铺以垫草,让犊牦牛自由出入。夜间将犊牦牛关栏其中,同母牦牛隔离,母牦牛露营夜牧,以便第二天早上挤乳。

以上就是花匠人为你整理的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的饲养管理论文),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农业百科知识,请持续关注花匠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