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是什么(二化螟是什么科)

花匠人从多个角度为你分享二化螟是什么(二化螟是什么科),让你更加了解二化螟是什么(二化螟是什么科),包含农业百科相关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形状特征、文化等农业百科知识。

  本篇文章为你整理了关于二化螟是什么(二化螟是什么科)的详细内容,包含有二化螟是什么 二化螟是什么害虫 二化螟是什么目 二化螟是什么食性,希望能帮助你了解二化螟是什么。

  

二化螟是什么

 

  二化螟(Walker)属于鳞翅目,蛾科,俗称螟虫,是我国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为杂食性,不仅危害水稻,还危害玉米、茭白、谷子、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以及芦苇、稗草、胡芦巴等。

  有害二化螟危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枯苗;孕穗期和抽穗期受损,导致死孕穗期和白穗;在灌浆期有害,造成半枯穗,对植物有虫害。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比雄蛾大,体长10 ~ 15mm,翅展20 ~ 25mm,体色灰黄色至淡褐色。前翅近似长方形,翅外缘有七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呈三角形。雄蛾腹部为细圆柱体,雌蛾腹部为纺锤形。卵扁平椭圆形,呈鱼鳞状块状排列,有胶质。

  初产幼虫为白色,逐渐加深为紫黑色,幼虫多为6龄。第一个孵化体浅褐色,头部浅黄色,背部有5条褐色纵线;老熟幼虫头红褐色,体色浅褐色,有红褐色条纹。腹趾钩全圆。

  蛹呈圆柱形,起初为米色,后为褐色,腹背部有五条纵条纹,隐约可见,左右翅中的后足不出翅端。

  赋存特征

  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秸秆、茭白、玉米、芦苇等寄主植物上越冬。次年,温度升至11时,开始化蛹,14时开始羽化。

  成虫为夜行性,趋光性强。一代卵多产于稻苗尖前方,二代卵多产于叶鞘内侧近水面处。每只雌蛾产卵2-3粒,每粒20-80粒。刚孵出的幼虫聚集在一起为害,然后分散。

  杂交品种和粗茎品种由于茎粗、营养好,对幼虫有丛害现象,甚至一株中老熟幼虫可达数十条。老熟幼虫在稻茎基部或叶鞘内化蛹。

  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3 ~ 8),每年发生一代或不完全二代;在年平均气温8 ~ 16的地区,一年发生两次;在16左右的地区,如辽宁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每年都发生不完全世代;在北京每年有2代。一般第二代危害产量损失较大。

  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 ~ 25,空气温度为24 ~ 26,相对湿度为80% ~ 90%,有利于卵孵化和幼虫活动。气温30以上,少雨时,不利于二化螟的发育。集中稻区比分散稻区重;春稻麦茬稻混播面积大于单播面积,第一代危害春稻大于麦茬稻,第二代危害麦茬稻大于春稻。

  大穗粗茎的螟虫为害严重,杂品粒重高于常规品种。部分施用氮肥导致叶片深绿色,生长过度,植株细嫩,对蛾的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冬春季结合农田基建除草灭茬,消灭部分虫源,白茬地可用灌溉水耙平。

  灌溉2 ~ 3天,淹死越冬幼虫和早期蛹。

  (2)现场管理。二化螟化蛹大多离水面不高,初孵幼虫为害位置较低。因此,在卵孵化前和化蛹前降低田间水位,高峰期倒入深水中2 ~ 3天,可杀死大量虫蛹。

  (3)化学控制。要掌握严治一代,巧治二代的原则。抓住防治的适当时期(从卵孵化初期到高峰期),及时施药。

  防治剂在分蘖期每667平方米100毫升,穗期200毫升,100克

  第一代二化螟的严重程度与越冬虫源数量密切相关。田地、麦田多,越冬虫源多,第一代受害严重;二代的严重程度与当地的插花程度密切相关。越冬幼虫抗寒能力强。如果越冬期间环境不适宜,它们也能爬行转移,也能危害小麦等杂草。如果春季四月雨水多,死亡率会增加。

  种植结构调整后,茭白、玉米、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田间外寄主多,虫源复杂,发生期延长。此外,沙蚕类农药的长期使用,抗性增强,防治效率降低,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积累。所以二化螟的发生是偏性的,即一代偏向大发生,局部发生特别大,二代中度偏性。

  

二化螟有哪些习性和危害特点

 

   (1)消灭越冬虫源

  通过翻耕种植或浅旋耕,减少稻堆残留,清理秸秆,铲除田边、沟边茭白和杂草,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

  压缩或消灭少数特别易受虫害的种类,以减轻化控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作

  与水育秧相比,二化螟在肥床旱育秧田产卵量低,田间危害轻。

  (4)溺死蛹

  由于初孵的二化螟危害水稻叶鞘,如果晚熟的冬田、草种留在种田,化蛹期淹水3.5 ~ 6.5厘米,可淹死大部分蛹。或在第一、二代幼虫成熟期将田间水抽干,让幼虫钻入根际化蛹,化蛹期在深水中浸没3天,可淹死大部分蛹,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

  (5)适时晚播,栽培防蛀。

  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部分地区如沿江、江南的单季稻,中稻的播期可适当推迟到5月20日前后,使苗期容易产卵的水稻避开一代螟虫的产卵高峰期,减少稻田产卵量,减少一代螟虫的发生和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上避螟的目的。

  (6)用频振杀虫灯或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量和卵量。

  频振杀虫灯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诱杀成虫的。一盏灯可以控制4公顷水稻的面积,减少约70%的产卵量。4月中旬安装,挂昆虫接收袋,每天晚上开机,第二天凌晨关机,9月底关机。这种方法是一次性投入,反复使用,诱捕的害虫不受农药污染。可作为优质天然水产蛋白饲料,可谓一登多效。

  性信息素被用来诱捕和杀死成年人。水盆诱捕器的盆口高度应始终高于稻株20厘米,诱芯距水面0.5 ~ 1厘米。晚上在水位控制口加0.3%洗衣粉,每10天更换盆内清水和洗衣粉,每20 ~ 30天更换诱芯,达到无公害防治的目的。

  (7)化学控制

  坚持& quot严厉对待第一代,普遍对待第二代& quot。第一代目标是降低基数,稻苗集中防治,防治效果明显。

  第二代旨在控制危险,确保生产和收获。掌握虫情,保证卵高峰期农药的施用

  

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二化螟是我国南岭北部,尤其是长江流域水稻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3 ~ 4代,以幼虫在稻堆、稻草堆和茭白堆中越冬。

  在水稻品种相同的地区,一代严重。如果一个地区种了插花,生长发育不一致,二代危害也很大。

  第一代二化螟的严重程度与越冬虫源数量密切相关。田地、麦田多,越冬虫源多,第一代受害严重;二代的严重程度与当地的插花程度密切相关。越冬幼虫抗寒能力强。如果越冬期间环境不适宜,它们也能爬行转移,也能危害小麦等杂草。如果春季4月雨水多,死亡率会增加。

  种植结构调整后,茭白、玉米、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田间外寄主多,虫源复杂,发生期延长。此外,沙蚕类农药的长期使用,抗性增强,防治效率降低,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积累。所以二化螟的发生是偏性的,即一代偏向大发生,局部发生特别大,二代中度偏性。

  

二化螟有哪些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幼虫危害禾本科植物,也以十字花科蔬菜和各种杂草为食。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在稻株下部,夜间飞行。

  他们大多在午夜前交配。

  雌蛾交配后开始隔天产卵,产卵高峰在晚上8 ~ 9点。第一代多在稻苗叶片表面离叶尖约3 ~ 6厘米处产卵,但也可在稻叶背面产卵。第二代卵多产在离地面3厘米左右的叶鞘内。第三代卵多产在晚稻叶鞘外。

  一只雌蛾能产2 ~ 3个卵,最多10个以上,平均5 ~ 6个,共计200 ~ 700个卵!二化螟以幼虫越冬,主要在水稻中。在越冬期,如果浸泡在水中,很容易死亡。二化螟的年发生量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第一代区在北纬36至32之间,第二、四代区在北纬32至26之间,第四代区在北纬26至20之间,第五代区在北纬20以内。它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一次。

  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贵州每年发生2-4代,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每年发生5代。除了纬度,海拔也影响遗传代数。水稻种植改革以来,单季稻改为多季交错播种,为二化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其世代和数量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各种措施、化学药品和农业控制,这种害虫已经得到控制。

  

二化螟的习性

 

  二化螟(1)生活习性:二化螟危害的不仅是水稻,还有玉米和谷子。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茎中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物下部,夜间出来,有趋光性,喜欢在淡绿色植物上产卵。

  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生于叶前中上部;拔节后,圆梗多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只雌蛾能产两三个蛋,140-250个。卵呈扁圆形、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的长方形卵块。刚孵出的蚁蛾多集中在叶鞘内侧,只有大一点才能散开转移。

  每头幼虫可危害8-10株水稻,造成叶鞘枯死、心死或孕穗死、穗白,老化后在茎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以上就是花匠人为你整理的二化螟是什么(二化螟是什么科),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农业百科知识,请持续关注花匠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