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鼠的特点(黄胸鼠的特点介绍)

花匠人从多个角度为你分享黄胸鼠的特点(黄胸鼠的特点介绍),让你更加了解黄胸鼠的特点(黄胸鼠的特点介绍),包含农业百科相关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形状特征、文化等农业百科知识。

  本篇文章为你整理了关于黄胸鼠的特点(黄胸鼠的特点介绍)的详细内容,包含有黄胸鼠的特点 黄胸鼠特点喜欢在哪里活动 黄胸鼠的寿命是多久 黄胸鼠体长为多少厘米,希望能帮助你了解黄胸鼠的特点。

  

黄胸鼠的特点

黄胸鼠(学名:Rattus flavipectus)别名屋顶鼠、黄腹鼠,体型较大,与褐家鼠相似,但较褐家鼠瘦小,体躯细长,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行动敏捷,攀缘能力强。

 

  其多在夜晚活动,以黄昏和清晨最活跃。

  有季节性迁移习性,每年春秋两季作物成熟时,迁至田间活动。黄胸鼠具有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黄胸鼠主要栖息在平原及部分山区,洞穴构造较简单,分为简易洞和复杂洞。繁殖能力强,但由于栖息环境的改变,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019年6月20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在一架由泰国抵沪的国际航班客舱15排近安全出口侧鼠笼内发现活鼠一只,形态鉴定为黄胸鼠幼鼠。上海海关关员妥善处置,避免疫情发生。这是2019年上海海关处置的首起航空器上活鼠情事。

  [1]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外形特征黄胸鼠是鼠科中体型较大的鼠,体型与褐家鼠相似,但较褐家鼠瘦小,体躯细长,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体长130~150mm,体重75~200g。耳长而薄,向前拉能盖住眼部。

  后足细长,长于30mm。雌性乳头5对,胸部2对,腹部3对。背毛棕褐或黄褐色,并杂有黑色,腹毛灰黄色,背腹之间毛色也无明显界线。

  胸部毛色更黄,有时具一块白斑。尾上下均为黑褐色。前足背中央毛色灰褐,四周灰白色,此斑块是其区别于黄毛鼠等的重要形态特征。尾部鳞片发达,呈环状,细毛较长。

  [4]头骨比褐家鼠的较小,吻部较短,门齿孔较大,鼻骨较长,眶上嵴发达。[4]第一上臼齿齿冠前缘有一条带状的隆起,臼齿咀嚼面有三横嵴,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上臼齿咀嚼面第一列横嵴退化,仅余一个内侧齿突,第二和三横嵴在第二上臼齿沿明显,第三上臼齿则已愈合,呈“C”形。栖息环境黄胸鼠主要在亚热带气候及温带气候区,栖息地多以平原山地为主[6] 。其主要栖息在平原及部分山区,它们会随着气候和食物来源的变化而交窜,从高山到沙漠,从森林到草原。

  喜湿喜暖,在适应环境房屋内,临近村舍的田野中偶有发现。该鼠喜攀登,多隐匿于屋顶,常在屋顶、天花板、椽瓦间隙、门框上端营巢而居。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数量也较多,活动十分猖獗。随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该鼠发生区在住房与农田间有短期季节迁移现象。

  黄胸鼠与褐家鼠常同室居住,褐家鼠在下层,黄胸鼠在上层,但同小家鼠都有明显的相互排斥现象。[4]种群现状黄胸鼠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的主要家栖鼠类之一,曾是不少省、区的主要优势鼠种。近年来室内数量减少,在家鼠中组成比例下降,其分布逐渐向长江以北移动,已扩展到黄河流域。

  例如,福建家鼠中黄胸鼠的组成比,1954年为50%,1990年下降至24.15%;在莆田地区其组成比,50年代达60%~90%,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下降至20%左右,80年代以来下降至10%以下,成为家栖鼠类的常见种。在湖南洞庭丘岗平原区,80年代以前农村的家鼠以黄胸鼠为主。1975~1978年在桃源县调查占40.9%,80年代中期以后室内大都低于10%,村庄附近农田基本不见黄胸鼠。

  黄胸鼠分布区向北发展的趋势也极为明显。该鼠现已成为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家栖鼠类的优势种或常见种。如在西安地区,其组成比由1973年的9.28%上升至1988年的54.17%;在江苏北部的如皋县,1985~1988年其组成比达46.82%,室外农田中也常见。

  

黄胸鼠的特点有哪些

外形特征黄胸鼠黄胸鼠是鼠科中体型较大的鼠,体型与褐家鼠相似,但较褐家鼠瘦小,体躯细长,尾长等于或大于体长。体长130~150mm,体重75~200g。

 

  耳长而薄,向前拉能盖住眼部。

  后足细长,长于30mm。雌性乳头5对,胸部2对,腹部3对。 背毛棕褐或黄褐色,并杂有黑色,腹毛灰黄色,背腹之间毛色也无明显界线。胸部毛色更黄,有时具一块白斑。

  尾上下均为黑褐色。前足背中央毛色灰褐,四周灰白色,此斑块是其区别于黄毛鼠等的重要形态特征。尾部鳞片发达,呈环状,细毛较长。

  头骨比褐家鼠的较小,吻部较短,门齿孔较大,鼻骨较长,眶上嵴发达。第一上臼齿齿冠前缘有一条带状的隆起,臼齿咀嚼面有三横嵴,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上臼齿咀嚼面第一列横嵴退化,仅余一个内侧齿突,第二和三横嵴在第二上臼齿沿明显,第三上臼齿则已愈合,呈“C”形。生活习性活动黄胸鼠黄胸鼠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后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高峰。

  在住宅区和农田可进行短期季节迁移,在农田常随作物成熟期不同而作季节性迁移为害。按作物成熟期的早迟,榕江县黄胸鼠季节性迁移顺序为:豌豆地-小麦地-花生地和水稻田-红薯地-木薯地和水芋地。食性黄胸鼠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包括谷物、豆类、菜类、薯类及面粉与其制品;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昆虫、蜗牛与蚯蚓等,也会袭击小鸡。

  其择食偏爱红薯、马铃薯、萝卜、蔬菜和馒头等富含水分的食品。 [1]在苹果贮藏库中,对苹果的破坏性较强,是贮藏库中的主要害鼠之一。黄胸鼠平均日食量为24.89g,最多达29.2g,日食量一般是体重的15%~20%。依此标准计算,一只黄胸鼠一年食量为9048g,多的达10840g,平均取食量和饮水量分别为91±8g/kg体重/日和121±11ml/kg体重/日。

   巢穴黄胸鼠黄胸鼠的洞穴在山坡旱地里多筑在坟墓、岩缝等不能 开垦的荆刺灌木丛下,在田坎多见于田埂、水渠边,在河滩多筑于灌丛砂石堆下。黄胸鼠洞穴构造较简单,洞穴有一个园形前洞口,直径4~5cm,1~3个后洞口,位置比前洞口高,称为“天窗”,口径比前洞口小,约4cm左右,洞外无浮土,有外出的路径,但不及前洞光滑。洞道直径4~5cm,因鼠常出入十分光滑,垂直入土30~40cm。黄胸鼠的洞穴分为简易洞和复杂洞,简易洞只有一个巢室,复杂洞有2~3个,只有一个巢室垫物是新鲜的,巢室离地面20~50cm,椭园形,直径8~20cm,内垫物有干枯植物茎叶,如稻草、豆叶、杂草等。

  复杂洞为越冬洞,入土较深,洞口、巢室数量较多;简易洞为季节性临时洞,作物成熟时迁入挖掘,收割后即转移废弃。生长繁殖黄胸鼠黄胸鼠繁殖力很强,在南方气温适宜地区,一年四季都繁殖,春秋季为繁殖高峰期。种群繁殖 特征季节变化,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统计不同季节繁殖特征变化,一年中以春季孕鼠较多,怀孕率达57.14%,冬季最低,怀孕率31.08%,繁殖指数不同季节变化较大,春季和夏季最高,分别为1.83和1.42,冬季最低,为0.85,这与黄胸鼠在春、秋2季出现大量孕鼠相吻合。雌鼠年产仔3~4胎,每胎2~17仔,每胎平均5~7只。

  幼鼠出生后6天长毛,18天睁开眼睛,30天左右能自行取食。雌性幼鼠当体重长至60g,体长达130mm以上时即开始性成熟。寿命约3年左右。

  分布范围黄胸鼠为中国特有的,黄胸鼠广泛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栖息环境黄胸鼠主要在亚热带气候及温带气候区,栖息地多以平原山地为主 。其主要栖息在平原及部分山区,它们会随着气候和食物来源的变化而交窜,从高山到沙漠,从森林到草原。

  喜湿喜暖,在适应环境房屋内,临近村舍的田野中偶有发现。该鼠喜攀登,多隐匿于屋顶,常在屋顶、天花板、椽瓦间隙、门框上端营巢而居。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数量也较多,活动十分猖獗。随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该鼠发生区在住房与农田间有短期季节迁移现象。

  黄胸鼠与褐家鼠常同室居住,褐家鼠在下层,黄胸鼠在上层,但同小家鼠都有明显的相互排斥现象。种群现状黄胸鼠黄胸鼠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的主要家栖鼠类之一,曾是不少省、区的主要优势鼠种。近年来室内数量减少,在家鼠中组成比例下降,其分布逐渐向长江以北移动,已扩展到黄河流域。

  例如,福建家鼠中黄胸鼠的组成比,1954年为50%,1990年下降至24.15%;在莆田地区其组成比,50年代达60%~90%,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下降至20%左右,80年代以来下降至10%以下,成为家栖鼠类的常见种。在湖南洞庭丘岗平原区,80年代以前农村的家鼠以黄胸鼠为主。1975~1978年在桃源县调查占40.9%,80年代中期以后室内大都低于10%, 村庄附近农田基本不见黄胸鼠。黄胸鼠分布区向北发展的趋势也极为明显。

  该鼠现已成为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家栖鼠类的优势种或常见种。如在西安地区,其组成比由1973年的9.28%上升至1988年的54.17%;在江苏北部的如皋县,1985~1988年其组成比达46.82%,室外农田中也常见。栖息环境的改变是造成黄胸鼠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旧房被拆除,水泥预制结构代替了木结构建筑,恶化了黄胸鼠的适生环境,特别以高层建筑为主体或是新建的城市中很少见到黄胸鼠。但在偏僻的农村、集镇、山区以及房屋改造不大的城市中,黄胸鼠仍占主要地位。洪朝长(1992)认为,在较高纬度地区(如西安),黄胸鼠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比迅速上升,在较低纬�。

  

怎样识别黄胸鼠其生活习性如何

(1)形态识别:黄胸鼠体型中等,比褐家鼠痩小,体长135~210毫米,体重200~250克。口鼻较尖,耳大而薄、长,向前折可达眼部。

 

  前足背面有一块深暗色斑,掌垫5枚;后足细长,有6枚肉垫。

  雌鼠乳头5对。背部毛色呈棕褐色或暗褐色,腹毛浅黄色或灰白色,胸部黄色较浓,尾长超过体长。

  (2)生活习性:黄胸鼠在室内外均可栖息,多栖息于建筑物的上层,如屋顶、天花板、屋山尖、椽瓦间隙、门框上端等。该鼠大多在夜间活动,善长攀高、跑远,警惕性极强,一般是夜间9时出洞,11时左右回洞,到凌晨1时再出来,3时左右回洞,部分鼠可在住宅区和野外作季节性迁移。

  黄胸鼠在生活条件好时,全年均可繁殖,一般一年6~8胎,每胎平均产仔鼠5~7只,其食性与褐家鼠相似。

  

黄胸鼠的生活习性

黄胸鼠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后和黎明前有两个活动高峰。在住宅区和农田可进行短期季节迁移,在农田常随作物成熟期不同而作季节性迁移为害。

 

  按作物成熟期的早迟,榕江县黄胸鼠季节性迁移顺序为:豌豆地-小麦地-花生地和水稻田-红薯地-木薯地和水芋地。

   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包括谷物、豆类、菜类、薯类及面粉与其制品;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昆虫、蜗牛与蚯蚓等,也会袭击小鸡。其择食偏爱红薯、马铃薯、萝卜、蔬菜和馒头等富含水分的食品。 在苹果贮藏库中,对苹果的破坏性较强,是贮藏库中的主要害鼠之一。黄胸鼠平均日食量为24.89g,最多达29.2g,日食量一般是体重的15%~20%。

  依此标准计算,一只黄胸鼠一年食量为9048g,多的达10840g,平均取食量和饮水量分别为91±8g/kg体重/日和121±11ml/kg体重/日。 黄胸鼠的洞穴在山坡旱地里多筑在坟墓、岩缝等不能开垦的荆刺灌木丛下,在田坎多见于田埂、水渠边,在河滩多筑于灌丛砂石堆下。黄胸鼠洞穴构造较简单,洞穴有一个园形前洞口,直径4~5cm,1~3个后洞口,位置比前洞口高,称为“天窗”,口径比前洞口小,约4cm左右,洞外无浮土,有外出的路径,但不及前洞光滑。

  洞道直径4~5cm,因鼠常出入十分光滑,垂直入土30~40cm。黄胸鼠的洞穴分为简易洞和复杂洞,简易洞只有一个巢室,复杂洞有2~3个,只有一个巢室垫物是新鲜的,巢室离地面20~50cm,椭园形,直径8~20cm,内垫物有干枯植物茎叶,如稻草、豆叶、杂草等。复杂洞为越冬洞,入土较深,洞口、巢室数量较多;简易洞为季节性临时洞,作物成熟时迁入挖掘,收割后即转移废弃。

  

老鼠品种有哪些

大家鼠、小家鼠、屋顶鼠、大仓鼠、小仓鼠、黄毛鼠、黄胸鼠、臭鼩鼱、花背仓鼠、搬仓腮鼠等。世界约有1700多种鼠类,在我国有鼠类约170多种,我国南方主要鼠种有32种,具体可以分为家栖鼠和野栖鼠两大类。

 

  1、大家鼠一般指褐家鼠,也称为褐鼠、白尾吊、粪鼠、沟鼠,为一种中小型啮齿动物,雄性体重133g左右,体长133~238mm,雌性体重106g左右,体长127~188mm,尾长明显短于体长,尾毛稀疏。

  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该鼠的存在,主要栖居于人的住房和各类建筑物中。

  2、小家鼠为鼠科中的小型鼠,分布很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家栖鼠中发生量仅次于褐家鼠的一种优势鼠种。种群数量大,破坏性较强。小家鼠适应性强、行动敏捷,主要活动于居民住宅区的室内及室周环境,是最常见的家栖鼠种之一。

  另外,小家鼠不但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实验小鼠的祖先,也是人兽共患病的主要动物传染源和动物宿主之一。

  3、屋顶鼠,是鼠科、家鼠属的动物。屋顶鼠体形细长,尾长大于体长,耳大而薄,后足细而长,有两个主要色型:黑色型与棕褐色型,黑色型背毛黑色、腹毛铅灰色,棕褐色型背毛暗灰黄褐色、腹毛灰白色。

  4、大仓鼠,也称大腮鼠、灰仓鼠,是仓鼠科、仓鼠属动物。大仓鼠体形较大,尾短小,头钝圆,具颊囊。耳短而圆,具很窄的白边。

  大仓鼠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华中平原农作区及临近山谷川地。中国以外则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蒙古和朝鲜等地。

  5、小仓鼠一般指仓鼠亚科,是在生物分类学上是仓鼠科中的一个亚科。

  共7属18种,其中中国有3属8种,通称仓鼠。除分布于中亚地区的小仓鼠外,臼两颊均有颊囊,可将食物暂存口内,搬运到洞内贮藏,故又称腮鼠、搬仓。眼小 ,耳朵被毛,耳壳显露毛外。体长范围从50毫米到340毫米,腿短,脚宽,尾巴粗短。

  温带陆生动物,在开阔的地区最为常见。

以上就是花匠人为你整理的黄胸鼠的特点(黄胸鼠的特点介绍),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农业百科知识,请持续关注花匠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